一方水土,一方风物
隐在崇山峻岭间的黔东南
因多年与世隔绝
保留着最原始的秀丽风景
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
和精美传统的手工艺
与大山深处
隆里花脸龙
世界唯一的汉文化民俗艺术
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
(公元1385年),
是明代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
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渗透的产物,
居民多为明代屯军后裔,
其先祖来自中原江南的安徽、
江西等省,在垦屯戌边的同时,
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。
隆里花脸龙的起源,据当地《龙标志略》记载,
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
“蓝季子会大哥”(又名“戏皇嫂”)
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。
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,
明代屯军时又隆里先民带入隆里,
清代臻于成熟,传承至今。
舞龙体验:由老师传授舞龙技巧、舞龙精髓
“花脸龙”顾名思义,
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画上五彩脸谱,
生旦净末丑尽全。 玩龙游街时兴腻粑粑
(腻,方言既强行往别人嘴里塞东西),
故称“腻粑龙”。
▲斗牛文化
▲泡暖心瑶浴
大山里的秋冬季,
却可以有暖意氤氲——
黔东南冬季特别策划,
泡一场地道的传统瑶浴
草药香气让你尽洗冬天的冷意
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项目
瑶族药浴,是瑶族同胞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“瑶族药浴配方有188种,
主治47类疾病,瑶族药浴配方极为考究,
中草药以半枫荷、透骨香、
钩藤、九节茶等十余味草药为准。
▲堂安梯田徒步
这片土地有许多的颜色:
裙上用五色丝线绣鸳鸯戏荷或喜鹊噪梅,
祠堂前后老枫木树晨霜镀金黄,
暮归时白烟如云.
中国最后一个持枪民族部落岜沙苗寨
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,
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
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—
—九黎部落的一支岜沙男人崇尚武力,
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
《中央电视台报导岜沙苗寨》
直统大筒裤,青布裢,
常年身挎腰火枪,上山打猎,
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,
极擅长爬山打猎,
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
贵州从江县,寨内木楼古朴简单
四周密林环绕,环境幽雅
村民全系苗族,衣着方式原始,发势奇特
被称为:秦时发式汉时装
▲侗寨传统打糍粑
侗家人天天吃的香禾糯米可口滋润,
是侗寨人家最爱的主食,
由它变换而来的糍粑香糯绵软,
有着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,
是侗族人最爱的小吃之一。
千年肇兴侗寨
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
占地18万平方米,
居民1000余户,6000多人
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,
素有"侗乡第一寨"之美誉。
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,
而且是歌舞之乡,
寨上有侗歌队、侗戏班。
「黔东南」,贵州东南部的苗族侗族自治州,
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她,
深藏在大山密林中,
一村一乡可能就相隔几座大山,
因而也保存着最原生的少数民族风情,
和别样的秀美自然。
▲黔东南州非遗传习体验芦笙 琵琶等乐器
▲长桌宴 百道美味共您品尝
独特又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,属于元宵节习俗。
由最初的"做春福"发展而来,
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,
其目的是"聚宗亲,商族事,祈丰收,保平安"。
▲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,古称蜡,与绞缬(植物染)
夹缬(镂空印花)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,
由于蜡染图案丰富,
色调素雅,风格独特,
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,
显得朴实大方、清新悦目,富有民族特色。
▲我们会带着你跟着侗绣的传承人,尝试做一张属于你的绣片
在绣娘指导下自己动手DIY,
从绣片画图、
多彩丝线的针绣、
绣法运用到绣饰品制作,
亲手设计制作的完成一件专属于你的
独一无二的侗绣风格饰品,
感受体验致用致美的高增侗绣。
▲侗族篝火:晚会将融合侗族风情音乐、舞蹈特色,与本地居民狂欢
黔东南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
“返扑归真,回归自然”
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
(亚洲有两个,另一个是中国西藏);
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为
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;
被《Lonely Planet》
推荐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地区之一。
如果以上还不足以动摇你,
那请听我向你娓娓介绍她的美。
黔东南美食 酸汤鱼 丝娃娃 五色糯米饭 烤猪肉等.....
精品酒店